《雨点儿》教案——曾嘉贤
【教学目标】
1.随文识字,认识12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对话的形式。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雨水与植物生长有密切联系。
【教学过程】
课前听写:月儿,大人
一、谜语导入,激发兴趣
1、同学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2个谜语,考一考大家!
谜语:1是水不叫水,常在雪上睡,阴天可能到,晴天就会跑。
2千条线,万条线,落到水里看不见。
猜出答案的人请举手,告诉老师你的答案是什么?(雨)
2、大家喜欢下雨吗?我们的雨水落下来是什么样的呀?(对,一点一点的)老师告诉大家一个秘密,雨点儿是魔法师,会变魔法。今天呀,我们一起去看看雨点儿会变什么样的魔法!(板书:雨点儿)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听录音范读课文,再齐读课文(注意轻声)
2、玩完了猜谜语游戏,有同学还不过瘾,接下来我们再一起玩一个雨点儿游戏。现在呢,大家成了天空的小火车,传送着雨点儿,看看哪一列火车能顺利让雨点儿飘落下来。(ppt展示生字,指导“数、长”为多音字)
3、小火车们真厉害,让雨点儿都从云彩飘落下来,雨点儿来到地面上,又会发生什么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4、写“问”字。还有什么字也是门字框呢?(闪,闲,闻,间,闯)
三、朗读课文,分段学习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1、师范读第一自然段,ppt展示。
数不清的雨点儿,从云彩里飘落下来。(飘落:轻轻的,慢慢的)
2、第一段告诉我们什么呀?(雨点儿是从云彩里飘落下来的)
3、非常好,看来你读得非常仔细。第一段告诉了我们一个小常识:雨点儿是从云彩里飘落下来的。现在请大家读一读,把这个小常识深深地记在自己脑袋里。(生齐读第一段)
(二)学习二——四自然段
瞧,大雨点儿和小雨点儿在半空中聊天呢。他们聊了什么?请大家自己读一读,边读边用直线把对话画出来。
1、他们在聊些什么呢?
2、大雨点问了什么?谁能学着问一问。
3、小雨点怎么回答的,谁能读出来?
4、小雨点不仅会回答,还会问呢,找一找小雨点是怎么问的?
(生:你呢?)
5、那大雨点要去哪?谁能读出来?(自豪)
现在呀,老师变成魔法师,(挥动魔法棒)我读旁白,男生变成大雨点儿,女生变成小雨点儿,再来读读第二——四自然段。(男女对读)
(三)学习第五自然段
1、现在大雨点儿和小雨点儿都来到我们美丽的笔架山上,去到自己想去的地方,我们一起去看看。
2、出示笔架山图片,说一说,小雨点儿到哪了?发生了什么变化?
看图说话:小雨点儿来到笔架山(),()更(),()更()。
这些东西更美了,是谁的功劳?(小雨点)。请大家把这句话美美地齐读一遍。
3、看完了小雨点儿,别忘了还有咱们的大雨点儿。
大雨点儿去哪了?(ppt展示笔架山)
笔架山有了大雨点儿,变成了什么?
大雨点儿来到笔架山( ),( ),( )。
4、齐读第五自然段(欣喜、激动、开心)
四、发散思维,拓展练习
1、雨点儿来到笔架山,大雨点儿让笔架山开出了红的花,长出了绿的草;小雨点儿让笔架山的花更红了,草更绿了。现在魔法师又要变一个魔法,瞧,这是魔法帽,戴了帽子你就变成大雨点儿和小雨点儿,来到了笔架山。你们又能让笔架山变成什么样呢?
示例:大雨点儿能让笔架山的天气变得更凉爽,天空变得更蓝。
小雨点儿能让笔架山的动物喝到水。
2、总结:光想还不够,我们得实际去到笔架山,去看看雨点儿能让咱们的笔架山变成什么样。请大家利用周末的时间,去一趟笔架山,看一看,拍一拍,说一说雨点儿能让笔架山变得怎样。
《雨点儿》设计意图
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科学童话。课文用拟人化的手法,通过大雨点儿和小雨点儿的对话,告诉学生雨点是从云彩里飘落下来的,有了雨水的滋润,才有草长花开的美丽景象,从而认识到雨水与植物生长有着密切关系。
设计意图:
一年级孩子喜欢游戏,因此我先通过猜谜语的方式让学生猜出“雨”,进入课题,吸引学生的兴趣。在识字上,创设了一个情境:让学生成为一列列天空的小火车,运送着雨点儿,看哪一列火车能顺利让雨点儿飘落下来。其实就是开火车认读,目的也是让学生在游戏中认读生字。在写字上,通过背诵“两点靠,八字形,头抬高,脚放平”的口诀,让学生有意识地去纠正写字姿势。为了让学生理解雨水和植物生长的关系,我关联了笔架山,让学生从图片中感受雨点儿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在拓展想象中,我让学生戴上大雨点儿和小雨点儿的头饰,变身为大雨点儿和小雨点儿,想象自己来到笔架山,还能让笔架山有什么变化。在这一环节中,孩子既有了想象,也训练孩子用“()更( )”的句式说话。
评课
邓丽云老师评课:曾嘉贤老师执教《雨点儿》由浅入深,学生学得意犹未尽。一年级孩子喜欢游戏,她紧扣“游戏学习”,先通过猜谜语的方式让学生进入课题,吸引学生的兴趣。在识字上,也创设了一个情境:让学生成为一列列天空的小火车,运送着雨点儿,看哪一列火车能顺利让雨点儿飘落下来,其实就是开火车认读,学生学得兴趣盎然。为了让学生理解雨水和植物生长的关系,她带着学生“来到”笔架山,让学生从图片中感受雨点儿对植物生长的影响,还让学生戴上大雨点儿和小雨点儿的头饰,变身为大雨点儿和小雨点儿,想象自己来到笔架山,还能让笔架山有什么变化,锻炼孩子的表达能力。孩子们妙语连珠,这正是生活语文激发的最真实的情感,最可贵的智慧。
王家君老师评课:这节课的亮点是发散思维,拓展练习。
通过雨点儿来到笔架山,大雨点儿让笔架山开出了红的花,长出了绿的草;小雨点儿让笔架山的花更红了,草更绿了。通过导入引出你们又能让笔架山变成什么样呢?结合实际,突出了绿色课程的核心。
总结联系了实际:通过布置去利用周末的时间,去一趟笔架山,看一看,拍一拍,说一说雨点儿能让笔架山变得怎样。让知识联系了实际。
曾玥老师评课:
1.谜语导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
2.教学思路清晰,教学设计紧凑。
3.课堂秩序井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