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华新小学>教学教研>科组建设>语文组

语文组

18、《颐和园》写作课教学设计

2020-09-04  

18、《颐和园》写作课教学设计

一、         教学目标

(一)   通过课文学习写作的方法

(二)   根据写作方法,合作修改作文

(三)   独立完成游记片段

 

二、         教学准备

(一)   PPT

(二)   一篇存在问题的作文(纸质)

 

三、         教学流程

(一)   激趣导入

请同学们帮忙修改问题作文

 

(二)   活动一:乾坤大挪移+修路搭桥

1、 读问题作文,思考存在的问题

2、 学法一:作文结构要清晰

3、 回顾《颐和园》的写作顺序(长廊—万寿寺—昆明湖)

4、 找出三处景点之间的过渡句

5、 学法二:过渡句子来帮忙

6、 小组合作:

(1)       重新排序

(2)       添加过渡句

 

(三)   活动二:精雕细琢

1、 借助《颐和园》第二自然段,学习借助列数字、多角度的方式将特点写具体。

2、 学法三:抓住特点写具体

3、 借助《颐和园》第四自然段,通过对对比的方式,让学生体会运用形容词、比喻句的好处。

4、 学法四:生动词语来修饰

5、 小组合作:给问题文章的其中一个段落添加形容词、比喻句

 

(四)   活动三:小试牛刀

1、 出示笔架山公园中双砚湖的照片

2、 提供双砚湖周围景物的词语(石墙、双砚亭、观景台、花门、枯枝长廊、游船

3、 提供写景的形容词

4、 自己完成双砚湖的篇段描写

 

学习单:

今天,我们来到了笔架山公园。

进入笔架山东门,沿着长长的绿道,来到了小池塘。小池塘里生活着可爱的小动物,有活泼的小鱼、有“懒惰”的乌龟,还有像黑色珍珠一样的小蝌蚪。小池塘的周围有一圈鹅卵石,坐在鹅卵石上,往前看是一片绿油油草地,像是一块绿色的地毯。想要去草地上坐一坐,就要通过石桥,石桥壁上雕刻着形态各异的花朵,

    绕过小池塘,来到了迷你长廊。之所以称之为迷你长廊,因为它的长度不过20米。红色的柱子,深褐色的屋顶,还有迷你长廊里面用大理是建成的让人休息的椅子。坐在长椅上,一个迷你瀑布就在眼前,此情此景让我不由自主的背诵起了“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穿过开满粉色花的小树林,沿小陡坡往下走,就是双砚湖。双砚胡像是一块巨大的砚台,中间的石墙把砚台分成了两半。靠着观景台的半边湖面在阳光下,显得格外透亮。湖面荡起的一圈圈波纹,就像是不断在膨胀的甜甜圈。

教学反思:

《颐和园》一课是一篇游记,不但文字优美,而且条理清楚,作者按照移步换景的游览顺序向读者介绍了颐和园美丽的建筑及自然风光,本课的写作方法也很值得孩子们学习。我向通过对课文的学习,让同学们在课堂上尝试着修改一篇描写笔架山的问题作文,课后在尝试着自己写一篇关于笔架山的作文。

课前带着孩子们游览笔记山,途中引导学生口述自己所观察到的景象。课堂上我是以一篇存在问题的作文为主线,通过三个活动,对课文进行梳理,并学习如何写好游记类的作文。首先,通过回顾课文的写作顺序,让学生明白写作文时要有条理。接着,让学生找出文中的过渡句,体会其好处,并让学生自己给问题作文重新排序并加上过渡句。同时这篇课文在对景物进行描写时,采用了说明、比喻等描写方法,让学生通过反复朗读,体会其写作上的特点并尝试给问题作文添加上形容词、比喻句等。最后,出示课前我们游览笔架山的照片,鼓励学生完成片段小练笔。再次将学习到的知识实际运用。纵观本课教学,我觉得在指导朗读方面,没有达到预设的效果。

教师评价:

李梅

整堂课突出了笔架山的绿色核心课程的特点。学生在学习完《颐和园》这一课文后,将作者的写作手法迁移到笔架山公园游记的写作上。老师巧妙的应用了自己的一篇《笔架山公园游记》来作为事例,让学生在课上进行修改及感悟。这不仅是知识的学习更是方法的学习,这样的设计有创新有创意。形成校本特色,把学科生活化。

 

 

杜晗

张祺文老师的写作课思路清晰,教学环节紧密相连,根据课文《颐和园》的写作方法和顺序来指导孩子们写笔架山,一边总结写作方法一边练笔,在练笔的同时,张老师还精心为孩子们准备了丰富多彩的词语,为习作内容添砖加瓦,这样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既为孩子们理清思路,又能激起习作的兴趣,非常值得借鉴学习。

 

李帮凤老师

老师义写作为切入点,以读促写,读写结合。设计新颖、巧妙。如果在写之前让学生观察或者现场有实景照片。这样有感而发,效果更好!

返回

© 2017 华新小学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