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华新小学>教学教研>科组建设>语文组

语文组

18.《颐和园》(第二课时)教案

2020-09-04  

18.《颐和园》(第二课时)教案

四年级上册

执教人:深圳市福田区华新小学 李晓莉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感受颐和园美丽的景色。

3.学习抓住游览顺序及景物特点写作方法,并运用到笔架山的习作中去。

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感受颐和园美丽景色。

教学难点:

学习抓住游览顺序及景物特点写作方法,并运用到笔架山的习作中去。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磁性田字格黑板贴、轻音乐。

教学方法:

1.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

2.图文结合,配乐朗诵。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师:孩子们,上节课我们循着作者的足迹,一同游览了颐和园。感受到颐和园美丽景色。哪位孩子告诉大家,作者是按照什么游览顺序来写颐和园的?

2.学生简单回顾下,通过画示意图来展示游览顺序。

3.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颐和园》,板书课题:指导学生“颐”字左边里面是个“口”。

二、复习生字词

1.小老师带读两遍,师纠正读音“耸、堤、柱、栽、狮”等字要注意读准字音,分清平舌音与翘舌音,注意“堤”不能读成tí。多音字:几jī(几乎)jǐ(几个)

2.开火车读。要求把字词读准。评选出“最佳小火车”。

三、细读课文,体会感悟

1.生朗读第一自然段,总写北京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为后文做铺垫。

2.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感受长廊的“长、美”。

1)划出描写长廊的句子,读后交流感受。

2)谈感受:长廊怎么样?(长、美)

a.感受长廊的长:抓重点词句——出示长廊图片,直观感受——有感情地朗读,读出长廊的长。

b.感受长廊的美:画、花。(这一环节主要是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理解感悟景点的特点)

(3)师提问,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描写长廊的?

     (4)学生小组讨论:作者是按照从内部到外部的顺序描写长廊的。(板书)

3.学习第三、四自然段

1)作者游玩长廊,站在万寿上脚下,抬头一看都看到了哪些景观?它们各是怎样的?配乐朗诵后,小组讨论。

2)作者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不同的三个方向望,分别看到了什么?

小结:作者站在万寿山脚下看到了山上的佛香阁、排云殿。作者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看到了山下最美的景色那就是美丽的昆明湖了。

(3)感受昆明湖的“静、绿”

齐读昆明湖的句子。

师出示课件: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

作者抓住昆明湖的什么特点来写的?他又是用什么方法写出昆明湖的特点?

前面写昆明湖的静,这里又写了游船、画舫的动,有什么作用?

(设计意图:渗透写法,以动衬静)

 

四、完成合作学习知识卡片。

顺序及景物特点:

长廊

从内到外 长 、美

 

万寿山脚下

 

佛香阁

 

 

 

 

排云殿

 

 

 

耸立   闪闪发光

 

 

一排排 金碧辉煌

登上万寿山

向下:

 

正前面:

 

向东远眺:

 

 

葱郁的树丛  黄的绿的琉璃瓦屋顶  朱红的宫墙

 

昆明湖 静、绿

 

古老的城楼和白塔

 

 

 

 

 

 

 

 

 

 

 

 

 

 

 

 

 

 

 

 

 

 

 

五、小练笔

1)师:同学们,我们学校后面的笔架山公园,也是深圳一个美丽的大公园。请你们抓住笔架山公园的某一处景物来练写一段话吧!注意要抓住景物特点,按顺序写,选用恰当的过渡词,同时运用比喻、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描写景物,这样才会生动形象。(教师可以用PPT展示习作中可能用的上的词语供学生参考)

2)先展评学生作文,评选“最佳习作奖”

六、总结

孩子们,颐和园是园林艺术的瑰宝,也是建筑艺术的精华。我们和作者一同饱览颐和园的美丽景色,也积累了一些优美语言,我们也跟作者一样陶醉在优美的景色中。我们学校后面的笔架山公园也很美,从你们的习作中,都流露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七、板书设计

      18.颐和园

                 长廊          从内到外     

                 万寿山脚  佛香阁:高

                           排云殿:大           

                 万寿山上 向下 尽收眼底

                          向前 昆明湖静 、绿    

                          向东 城楼 白塔        

 

 

八、教学设计意图

《颐和园》一课文字优美,而且条理清楚,作者按照移步换景的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向读者介绍了颐和园美丽的建筑及自然风光,本课的写作方法也很值得孩子们学习。本节课我的授课思路是先让学生回顾游览顺序,然后配乐通读全文,让学生进入优美的意境,接着通过读一读、划一划、品析词句等方式学习课文前四个自然段,分析景物特点及描写顺序。最后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完成知识卡。拓展部分是联系到笔架山公园,让学生学习《颐和园》的写作方法,运用一定的表达方法按照一定的顺序来描写笔架山景物。

 

九、教学反思

上完这节课,个人觉得还存在很多不足:

1. 前面分析文本内容很丰富,导致小组合作学习和写笔架山景物这两个环节时间太紧,没有完美结束。

2.小组合作学习可以放在复习导入部分。

3.学生不够自信,回答问题不够响亮。

4.游记类文章在理顺序时只理大的景点,不需要把一个景物放进去,这样会显得琐碎。

5.课堂时间把控若能体现启发性教学会更好;课堂内容安排过满,整堂课只体现了教师的“教”,学生的主体性地位不够突出;品读方式还可以更加入情入境。

 

十、教师评课记录

        朱慧老师:这节课的闪光点是教师准备充分,教态大方自然。学生的学习习惯好,回答问题完整、思路清晰,可以看出老师平时对学生习惯的培养。共勉之处:课堂时间把控若能体现启发性教学会更好;课堂内容安排过满,整堂课只体现了教师的“教”,学生的主体性地位不够突出;品读方式还可以更加入情入境。

李梅老师:这节课教师准备充分,学生纪律很好,师生关系融洽。还需努力:课文导入时间太长,整节课感觉有点碎。

李帮凤老师:老师在教学中把读贯穿始终,引导学生理清文章顺序,抓住了重点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需要改进的地方:游记类文章在理顺序时只理大的景点,不需要把一个景物放进去,这样会显得琐碎。

杜晨星老师:优点:1.教师教态自然大方,学生回答问题较为积极,整体教学氛围很好。2.教学重点比较突出,通过重点句的朗读和分析,让学生把握住了作者的游览顺序。3.关注重点词句,如“掩映”“滑”,引导学生对景物的特点进行品味。还需努力:1.对课堂时间的把控能力还需加强,每一个环节大概需要多长时间要心中有数,不能够长时间拖堂。2.教学环节的设计需要再花心思,若能将本节课的一些环节重新整合和调换顺序,可能会有更好的课堂呈现。3.教师讲解的内容过多,没有充分发挥出课堂上学生的主体性。

 

 

返回

© 2017 华新小学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