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园》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四年级上册
华新小学:李帮凤
教学目标:
1,小组合作探究汇报颐和园的美景,激发民族自豪感,激发探究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2,抓住移步换景的句子,学习作者按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修改自己的习作《笔架山》
教学重点:抓住文中的重点句体会作者抓住景物特点进行细致描写的方法
教学难点:利用学到的移步换景的方法修改自己的习作《笔架山》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同学们知道截止2017年7月,中国有多少项进入了《世界遗产名录》?(52项:文化遗产36项,文化与自然4项,自然12项)。古代圣贤曾告诉我们说:“人生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今天老师将带领同学们走进颐和园,既读书,又行路。(出示颐和园平面图)
2,出示《课堂学习习惯评价表》
二,自读领悟、小组合作探究、汇报
一)自读领悟
1,出示“移步换景”的句子,看看作者游览介绍了颐和园的哪几个景点?
(长廊——万寿山-——昆明湖)
2,师:各位“游客”,带上摄像机或者照相机,让我们一起走进颐和园吧。你最想在哪里“留影”,(贴图片,画景点)
3,把自己喜欢的景点段落的句子划出来评一评,读一读,把自己的理解标注在书上
4,练习有感情地多读几遍吧!
练习有感情朗读,教师巡回指导。
二),小组合作探究
三)小组汇报
师:你最想在哪儿“留影”呢?为什么?(小组汇报,师点拨)
1,想在长廊留影,为什么?(出示长廊课件)
比较: 这条长廊很长,分成许多间。
这条长廊有700多米长,分成273间
师:一进入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来到了长廊,啊!好美呀,你们最想把长廊的哪儿拍摄下来?(生说:柱子、栏杆、横槛、花木)
这一切都向我们展示了长廊的特点是(板书:长、美),文中用了具体的数字来说明长廊的这一特点。
谁来向游客介绍这么美、大的长廊?该用什么语气?(喜欢、惊奇)(指导朗读)
2,有的想在万寿山脚下留影,为什么?(出示课件:佛香阁、排云殿)
用上面学过的方法学习这一段,并突出佛香阁、排云殿的特点(板书:闪闪发光、金碧辉煌)朗读时读重,表示强调。
有的想在佛香阁留影,为什么?
师:一转眼,我们就登上了万寿山,站在佛香阁前向下望,哇,我留影的背景好美呀,赶快向大家介绍一下吧!(板书:葱郁的树丛,黄绿屋顶,朱红的宫墙,昆明湖的静、绿,古老的城楼,白塔)
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
师:这些景点按什么顺序来描写的?(从远到近)谁来介绍一处景点,按从远到近的顺序。
师:这些景色中那些词用得好?(引导学生学习一些形容词)
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
文中“滑”这个动词,为什么不用“划”?
生谈,师引导:“滑”字让昆明湖更静、更美,让人回味无穷。我们来读读。
(4)有的想在昆明湖留影,为什么?
(自学这一处美景,师板书:桥洞多,石柱多,石狮子多,且姿态不一)
2、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游览了颐和园,在各处留影了吧!感觉怎样?我们带着对颐和园的喜爱来读一读全文吧!
三、 创设情景,拓展练习
仿照《颐和园》的“移步换景”的写作手法,修改习作《美丽的笔架山》。
教学反思:
在教学这篇课文时还存在着一些不足,如:每了解一处建筑时,都应该联系到“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宏伟的博物馆”这个总体印象。又如:为了使学生感受到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宏伟的博物馆,我找了很多图片来辅助教学,教法上这一课可以采取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每组学习一处建筑,由学生们自己查资料、查图片,自己动手做演示文稿,介绍那一处建筑的特点,老师只是做一些必要的指导或点拨即可。
评价:
张祺文:上课伊始,李老师别出心裁地画了颐和园的线路图,在学生初读课文后,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去细读和理解文本。
杜晨星:学生按照游览路线,在李老师的引导下,学生遵循作者的写作思路,去重新经历了一下作者游览颐和园的顺序。
李晓莉:这节课的闪光点是教师准备充分,教态大方自然。学生的学习习惯好,回答问题完整、思路清晰,可以看出老师平时对学生习惯的培养。共勉之处:品读方式还可以更加入情入境。
李梅:李老师的课堂以学生为主体,用学习评价的形式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授课中巧妙地给学生渗透历史背景的基础上,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既抓住了迷人的颐和园之美,也进一步引导学生将这种写作方法适当地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